【开讲】樸,散则为器

【开讲】樸,散则为器

“道”这个机制和原动力合二为一的事物,存在于万物之中,无法从万物中分离出来,把事物分解开来的话,只能看到一些具体而在的部件、结构。

在帛书《老子》第29章中,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樸,散则为器。“樸”字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见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第19章),一次是恒德乃足,复归於樸(第28章)。为什么是“樸”而不是“朴”呢?

在《说文解字》中,“樸”字的解释是:木素也。即未加工地方木材,引申为原始状态、不加雕饰的、合而未分的、本质等含义。“朴”的解释是:木皮也。即树皮、木皮。

简化字推行后,“樸”简化为“朴”。我们现在常说朴素、质朴、朴实等,其中的“朴”也表示没有加工的木材,引申为本质、不加修饰的意思。在《道德经》中,也是用的“朴”字。

但是,《说文解字》是东汉时的许慎所著,而老子生活在比许慎更早的周朝,那个时候“樸”与“朴”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我们这里用“樸”字,意指“道”的机制和原动力两方面合而不可分的这个属性。

“器”:器皿、器具、器官,指具体而在的、有形有象的事物。“器”是从哪来的呢?

在帛书《老子》第51章中,作者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也就是说,“道”生成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然后,时间、空间和物质在“道”的“大”“筮”“远”“反”属性的驱动下,形成了物质之间的一种圆融和谐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力,这种相互关系和作用力在“大”“筮”“远”“反”属性的内驱之下,使得“物”出现并且有了一定的形态,比如使得泥巴、单细胞出现了,然后泥巴就会堆积成土地、田野,单细胞就会变成多细胞,多细胞再发展,就可能出现软体动物、肠腔动物等,也就是最终物形之而器成之了。

“樸,散则为器”是说:“道”这个机制和原动力合二为一的事物,存在于万物之中,无法从万物中分离出来,把事物分解开来的话,只能看到一些具体而在的部件、结构。

比如说,我们把一只表拆开后,能看到它的工作机制吗?不能。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零件而已。

展开全文

再比如说,人的生命,它由肌肉、骨骼、内脏等各种形态的组织、器官组成。但是,是不是有这些东西就一定是生命了?显然不是。当生命结束的时候,当一个活人变成一具尸体的时候,这些组织、器官都还在,但是却再也无法思考、言说和行动。

我们能从一具尸体中找到那个能使生命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吗?当然不能。因为尸体已不再是生命,不再能够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不再具有使系统恢复、修复和复生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把一个事物分解开来去观察的话,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机制和原动力合二为一的“道”,这就叫“樸,散则为器”。

请继续关注本号【开讲】。

请看肖钢老师的课上讲解片段

请看肖钢老师的课上讲解片段

出版在即

出版在即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老子私塾】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违反追究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欢

希赛培训机构怎么样?学员都爆棚好评
猿题库app下载安装
365bet线上官网

猿题库app下载安装

07-26 2120
手机秒办进京证,新手司机快看!